2005年10月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服务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假日期间提防“短信陷阱”
本报记者 徐晓

  长假期间,各种非法短信又开始漫天飞,记者的手机上就连续收到了数条内容为“出售廉价走私物品、各类枪支”,“出售假文凭、假证件,提供假钞、假增值税发票”的短信。而此前还有读者反映,“短信陷阱”还对银行卡下了手。
  前不久,一位余先生收到了内容为“尊敬的客户,你的银联卡在某商城消费1280元,已确认成功,如有疑问,请拨银行联合管理局电话***找某先生”的短信,经核实后发现这是一个“短信陷阱”。银行工作人员说:“千万别信这些话,当你收到这类短信后,一定要警惕,可以打银行电话或上网咨询。”
  记者了解到,犯罪分子一般先冒名开设银行账户,购买不记名手机卡、设计网页,然后向手机用户大量发送“中奖”、“出售廉价走私物品”、“提供六合彩特码”等虚假短信。一块巴掌大的群发器、几台电脑、几部手机,犯罪分子通过简单的装置就能将诈骗短信源源不断地发到全国各地的手机上。
  民警提醒,用户防范这类诈骗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同时,受害人应该积极举报。